您好,欢迎来到百色市铝产业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4-01 15:02:00 来源:自治区工信厅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目  录

第一章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现状概述

第一节  广西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三节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存在问题

第二章  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第二节  经济环境

第三节  市场环境

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群化发展

第一节  钢铁产业

第二节  铜铝产业

第三节  其他有色产业

第五章  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第二节  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联合重组

第三节  提升金属材料品种结构档次

第四节  加快推进节能低碳发展

第五节  严格执行生态环保要求

第六节  加强智能示范与业态创新

第七节  完善绿色物流支撑体系

第八节  强化产业生产安全保障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完善资源保障体系

第三节  降低电力价格水平

第四节  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第五节  健全财税政策

第六节  创新金融政策

第七节  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附件:

1.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规划产业布局图

2.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结构树图

(1)钢铁产业链结构树图

(2)铝产业链结构树图

(3)铜产业链结构树图


第一章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现状概述

第一节  广西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一、广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2020年广西经济持续保持恢复态势,稳就业保民生取得积极成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2215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108.49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2.38亿元,增长4.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0%、32.1%和5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9%、19.9%和58.2%。

二、工业生产明显加快,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其中12月份增长7.3%,创年内新高。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4%,制造业增长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从主要行业看,39个行业大类中,有15个实现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1.9%。从主要产品看,铝材产量比上年增长24.7%,钢材增长24.4%,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2.9%,氧化铝增长11.3%。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升,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9%,制造业投资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8%。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72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商品房销售额4251.47亿元,下降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4%和4.4%。

四、进出口增速放缓,对外投资额大幅增长

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86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出口2708.21亿元,增长4.3%;进口2153.14亿元,增长2.6%。进出口顺差(进口小于出口)5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对东盟国家进出口总额237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出口1533.82亿元,增长9.3%;进口841.88亿元,下降9.8%。全年全区对外实际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4.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2%。全年全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7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0.4%。

第二节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回顾

广西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持续推进冶金行业“二次创业”。金属新材料行业总体运行稳健,走势良好,重要项目进展较为顺利。2020年,全区粗钢产量3452.23万吨,同比增长29.7%;钢材产量4731.16万吨,同比增长24.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13.66万吨,同比增长12.9%;铝材产量209.85万吨,同比增长30.2%;铜材产量11.36万吨,同比下降74.8%。

一、装备水平持续升级

钢铁产业方面,新建项目冶炼装备全部实现大型化,如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3800立方米高炉,210吨转炉,7.5米大型顶装焦炉等全部实现行业领先水平。铝产业方面,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二次创业”,提升装备水平。柳州银海铝生产车间,建设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热连轧生产线。铜产业方面,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一期的40万吨铜冶炼项目,采用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不锈钢永久阴极电解、二氧化硫高浓度预转化、干吸低温热回收等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他有色金属产业方面,河池市南方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沸腾炉焙烧及配套制酸系统,采用的锌冶炼渣综合回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富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富氧连续熔池熔炼新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

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钢铁产业方面,形成了以螺纹钢、普碳/优碳钢棒线材,200、300系列不锈钢为主的钢材品种结构,高端装备制造用钢材、冷轧家电用钢和精品工业用钢材比重逐步提升,构建了绿色钢铁冶炼—轧制—精深加工—钢材产品的钢铁全产业链。铝产业方面,全面推进产品结构逐渐优化。具备了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船舶等领域用超宽铝板带材,第四代航空铝合金、高速铁路项目用铝材、电力电子用铝箔等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铜产业方面,精炼铜产能规模达到100万吨,其中矿产铜70万吨,再生铜30万吨,五金卫浴铜材、电线电缆等铜材深加工得到快速发展。小金属产品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区拥有年产锌80万吨、铅50万吨、锑5万吨、三氧化二锑2万吨、高纯锑5000吨、锡8000吨、铟210吨以及铋、银、锗、铼、镓、钯、铂、铑等稀贵金属的生产能力。

三、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钢铁产业方面,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一期、盛隆冶金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一批先进钢铁材料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钢铁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集聚,“一核三带九基地”格局逐步形成。铝产业方面,持续完善生态型铝产业链,以稳定发展铝土矿和氧化铝,适度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及铝合金为主线,积极推动在百色、来宾、南宁、柳州、贵港、贺州、梧州、防城港、河池等地规划和布局一批铝产业建设项目,基本形成了特色化产业布局。铜产业方面,形成了以防城港企沙金川工业区、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为核心的矿产铜冶炼基地,以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主的再生铜冶炼基地,以防城港五金卫浴铜制品产业集群,中泰产业园和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为主的铜精深加工基地。其他有色金属产业方面,形成了以河池市大任产业园和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为主的金属新材料产业承载区。

四、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广西持续推动金属新材料产品升级,积极推动“三百两千”创新工程,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制机制。自治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广西柳钢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广西大学、广西广投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百色银海铝业、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等高校及龙头企业分别建设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铝合金材料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以及广西轨道交通用铝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铝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氧化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柳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广西铝及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化基地)。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有力推动了钢铁、有色关键品种生产不断取得突破。钢铁产品方面,高等级冷轧汽车板、高级别管线钢、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等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不锈钢板带材产品具备黑皮、白皮、冷轧等多品种、多规格、多种交货状态生产能力;有色金属产品方面,高性能铝合金和铝基复合材料、高强高韧性铝合金中厚板、挤压材和锻件、铝挤压材、板带材以及食品药品包装用铝箔等产品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五、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广西金属材料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去产能成果显著,从源头上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工作,全区共压减钢铁产能345万吨、取缔“地条钢”540万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及取缔“地条钢”目标任务。低效、无效产能出清,从源头保证行业能够更好绿色发展。二是工艺装备显著提高,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加快。新建项目冶炼装备全部实现大型化,如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3800立方米高炉,7.5米大型顶装焦炉,干熄焦技术、高参数发电机组等节能技术得到了应用。三是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柳钢股份、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入“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名单,为金属材料领域企业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标杆。

第三节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存在问题

一、原料保障能力不足

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较差,资源储量低。广西铁矿查明资源量为6.45亿吨,占全国比重为0.76%;储量为0.25亿吨,占全国比重为0.55%,占比极低。广西铜矿查明资源储量为91.06万吨,占全国比重为0.81%;储量为1.04万吨,占全国比重为0.15%,占比极低。铁矿产量低,对外依存度高。2020年,广西生产铁矿石规模为7.14万吨,占全国比重为0.008%,占比极低。2020年广西生铁产量为1457万吨,估算铁矿需求量为2300万吨,广西钢铁行业铁矿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锰矿品位下降,对外依存度增大。广西锰矿经过多年开采,锰矿品位已没有优势,铁合金需要进口高品位锰矿进行配矿生产,“十四五”时期锰矿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对外依赖度进一步加大。

二、电力等要素条件成本高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钢铁、有色等冶炼和加工企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对于电力的需求较大。以钢铁行业为例,平均每吨钢需要耗电400度左右,尤其是按照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电炉炼钢比例得到提升后,总体耗电量将明显增大。目前广西工业用电电价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尤其是流程结构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钢铁方面,广西钢材产品以钢筋、建筑用线材等长材为主,约占自治区内钢材总产量55%,同质化竞争激烈。型钢、中厚板、管材等产品缺口较为明显,目前仅有柳钢建有一条中厚板生产线,难以实现品种全覆盖,建筑用型钢和高端钢管产品需要从外省调入。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关联度亟需加强。由于品种规格、产品档次、科技研发水平、产品认证等方面难以满足汽车、机械制造等下游用户需求,造成区域内如柳工、柳汽等高端客户严重流失,导致钢材产品辐射半径增大,物流成本显著提高,产品竞争力下降。铝产业链延伸不足,初级氧化铝产品占比较高,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铝加工产品以低附加值的普通建筑用材为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竞争环境较为恶劣;阴极铜产能规模约100万吨,位居全国前四。但深加工比例较低,主要是铜线缆、铜管,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他有色产品以铅、锌、锡、锑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产品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创新成效与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支撑全区金属材料产业实现引领发展。2019年全区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约为0.9%和0.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治区缺乏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而且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冶金科学技术奖等也比较少。

五、智能制造亟待升级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基础设施水平整体不高,工业软件投入占比相对较低,整体智能制造水平亟待提升。一是产线自动化水平较低。产线控制模型应用较少,机器人和无人化应用方面与同行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产线和工序仍以人工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不高。二是信息化系统较为缺失或功能不全。如数据采集系统、MES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物流系统、ERP系统等,未实现全局协同和管控,全流程跟踪和全流程贯通不够。三是系统集成度不高。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大部分业务仍以手工表单进行记录和流转,管控不精细,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四是数据利用率不高。尚未实现对数据的集中采集、整理、汇总、挖掘和辅助决策分析,不能满足管理层、决策层运营管控的需求。五是信息化智能化人才较为缺失。数据挖掘型和分析型人才缺失现象更为明显,信息化智能化人员数量、结构和专业配置都亟需优化和提升。


第二章  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有色进入减量提质发展阶段,行业从原来的“增量、扩能”的快速发展期进入“减量、调整”时代。“十三五”期间,钢铁、有色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重,发展质量的效益的体征仍然任重道远,规模之巨的产能中,优势产能、绿色产能并不多;数量之多的企业中,优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很少。

“十四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还是钢铁、有色产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主线。其中,钢铁行业布局调整、兼并重组、产业结构调整、流程结构调整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仍将是政策导向的重点,尤其是主要针对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等钢铁产能过于集中地区,优化沿江沿海布局,支持钢铁产能由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向其他区域进行转移,并积极鼓励优势强企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战略性兼并重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提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且置换比例进一步提高至1.5:1,其它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后取得的合规产能用于项目建设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置换比例可以不低于1.25:1,其他地区的置换可以不低于1.1: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钢铁冶炼项目备案管理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594号)》指出,鼓励钢铁冶炼项目建设依托具备条件的现有钢铁冶炼生产厂区集聚发展,对确有必要新选址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粗钢产能规模要求:沿海地区(指拥有海岸线的设区市)不低于2000万吨/年(允许分两期建设,5年内全部建成,一期不低于1000万吨/年);非沿海地区,采用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或高炉-转炉长流程与电弧炉短流程相结合工艺)的不低于1000万吨/年(不得分期建设),采用电弧炉短流程工艺的不低于200万吨/年(不得分期建设;项目建成后,拟于厂区新建高炉-转炉长流程的,须执行新选址建设的有关规定)。有色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建立防范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鼓励有色行业优势强企加快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链建设、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及创新发展。

从自治区来看,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和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为总体思路,着力实施一个战略,聚焦三大任务,实现两大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桂战略,把工业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第一支撑,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第一战场。扎实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广西工业家底,《广西冶金产业二次创业实施方案(2017-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区形成“一核、三带、九基地”总体布局沿海临港产能占比超过60%,建成3-5家国际知名、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由此可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将为自治区钢铁、有色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第二节  经济环境

一、2020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20年,世界经济遭遇疫情冲击陷入深度衰退,经济活动急剧萎缩,复苏进程迟缓。中国经济逆势前行,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再次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

一是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2020年,我国GDP为101.6万亿元,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比2019年增长2.3%。从季度趋势上看,全年经济走势前低后高,四个季度实际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第一季度出现了40年来唯一的季度负增长,第四季度逐渐恢复到正常甚至高于正常水平,逐步取得了新冠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

二是新动能引领作用增强。2020年,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动能实现逆势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2019年增长7.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3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智能化、升级型的新型产品增速明显。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全年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

三是新经济提振消费活力。数字变革加速了新消费行为和新经济形态的涌现,为抵御疫情冲击、释放经济活力发挥了显著作用。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网上外卖等新消费模式强势增长,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8.7个百分点;线上交易的火爆拉动快递业务量大幅增长,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33.6亿件,比上年增长31.2%。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新型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相关服务业快速增长。

四是进出口逆势增长。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我外贸业务经历大幅震荡。进入四月份,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出口业务快速回稳,进出口规模逐季攀升。从六月份起连续实现正增长,从九月份起创进出口总值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1.9%,在全球贸易大幅萎缩的情况下,逆势上涨。


二、2020年自治区经济经受住疫情考验

2020年,广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解决了一批难事,干成办好了一批大事。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进出口总额增长3.5%,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受住了大战大考。

一是以超常规举措推动经济平稳复苏向好。成立企业复工复产协调调度领导小组和13个工作专班,出台工业稳增长“11条”、积极财政政策“28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六大会战”“奋战70天攻坚四季度”等专项行动,推动经济增速在全国较早扭负为正并持续回升。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重点产业补链强链项目200多个,组织汽车、机械、成品油等产品产销对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创新推出财政贴息“复工贷”“稳企贷”发放贷款413亿元,通过“银税互动”发放贷款873.6亿元,减税降费超过390亿元。大力促进消费回补,出台服务业稳增长“10条”,创新开展“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广西33消费节”,加大“冬游广西”联合促销力度,带动消费近2000亿元,促进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早稻种植面积、产量增幅均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产量1370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生猪存栏任务,蔬菜、肉蛋奶等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是掀起“三企入桂”和重大项目建设热潮。强力推进“三企入桂”取得丰硕成果,签约项目2302个、其中百亿项目81个,总投资3.4万亿元,当年履约率79%、开工率56.9%。出台稳投资“10条”、重大项目建设“9条”,实行容缺审批,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322亿元,争取抗疫特别国债186亿元,加快“双百双新”“两新一重”“五网”等领域项目建设,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1973个重大项目。新开工“双百双新”项目133个、竣工投产68个,加快“千企技改”和“5个50”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新开工高速公路1726公里,开工崇左至凭祥铁路、南深铁路玉林至岑溪段、柳广铁路柳州至梧州段,建成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二期。实施“四建一通”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基建加快布局,建设42个数据中心,5G基站达2.1万座。

三、“十四五”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深度调整期,继续延续低速增长且分化态势。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迎来普遍的恢复性增长,绿色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世界经济在低增长、低利率、低投资中酝酿新力量、新趋势和新秩序。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2021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经济保持强劲复苏的前景可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将更加注重需求侧改革,产业提质升级,创新动力澎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与扩大内需等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的重点。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球疫情有望得到进一步控制、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社会消费与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基准情景下,经济回归到疫情前水平预期可见。此外,由于2020年基数较低,2021年GDP增长速度同比或可实现不低于7%的增长,并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有望实现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水平;进而保持中低速增长水平,朝着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愿景目标迈进。

“十四五”时期是广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提出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的发展要求,部署了“强化开放引领,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的战略举措。《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370万吨,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城镇调查失业率6.8%以内等。

第三节  市场环境

一、钢铁

(一)生产消费现状

1. 全国整体情况

2020年,我国粗钢、钢材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共生产粗钢10.65亿吨,同比增长7.0%;钢材产量达到13.25亿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10.0%。同时,2020年我国进口钢材202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4.4%;出口钢材5367万吨,同比下降16.5%。

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增长,在建筑、机械、能源等行业的带动下,尤其是在交通、水利、房地产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拉动下,我国钢材消费量逆势大增,达到9.95亿吨,同比增长10.9%。其中,长型材消费量约为5.71亿吨,占比57.4%;板带材消费量约为3.36亿吨,占比33.8%。

2. 广西现状情况

广西钢铁产业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是广西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钢铁工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全区钢铁工业初步形成了从矿业采选、原材料加工、冶炼、压延加工到金属制品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产量方面,2020年广西粗钢产量3452.23万吨,同比增长29.7%;钢材产量(含重复材)4731.16万吨,同比增长24.4%。

钢材消费量方面,根据广西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并结合下游汽车等用钢行业发展情况,综合判断2020年广西钢材消费量约2600万吨,占全国的2.6%。从分品种消费来看,长型材消费量1830万吨,占比70.4%,比全国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全区钢材消费以长材为主的特点非常明显;板带材消费量590万吨,占比22.7%,比全国水平低11个百分点。

(二)钢材需求预测

1. 全国钢材需求预测

“十四五”时期,从短期来看,我国仍将延续“十三五”期间的政策导向,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保六稳、扩大内需、双循环发展格局等;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深入推进,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消费将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十四五”钢材消费强度将呈下降趋势。

主要用钢行业方面,“十四五”时期建筑行业用钢整体处于下行趋势,其中,公路、港口码头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房地产将呈现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从机械行业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期,也是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四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大力推动产品质量整体迈向中高端,机械钢材需求量仍将维持较大规模。综合预测,到2025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保持在9.5亿吨以上水平。

2. 广西地区钢材需求预测

“十四五”时期,广西将高水平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同西南、西北、中南地区,深化与东盟国家、RCEP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把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增长潜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同时,考虑到广西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提升空间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仍比较高,因此,GDP、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增加值钢材消费强度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测2025年,广西钢材消费量3000万吨,比2020年增长15.4%。

二、铜产业市场分析

(一)全国及广西铜产业运行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精炼铜、铜材产量分别为1003万吨、204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7.4%、0.9%。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铜价经历“V型”走势,全年现货均价48752元/吨,同比上涨2.1%。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889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进口额8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出口额63亿美元,同比下降7.7%。2020年铜累计表观消费量为1366万吨,同比大增10.1%。

全国电解精铜冶炼能力1046万吨,主要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西、广西、甘肃、云南和湖北7个省份,约占全国产能70%。广西电解铜规模约100万吨,居全国前四。从全国各省市铜材产量来看,2020年铜材产量排名前五的为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铜材产量分别为384.8万吨、369.8万吨、274.2万吨、262.1万吨、236.3万吨,均超过200万吨。但广西铜深加工比例非常低,2020年铜材产量仅11.4万吨,位居全国第18位。

(二)铜产业消费及预测

电力行业是铜下游需求最主要的领域,占据全国铜消费量近一半。而近年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建设较多,而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将重点从电力深度脱碳降低碳排放,从而带动风电、光伏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随着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活动的复苏,国际铜消费量也将大幅反弹,铜基新材料在新基建、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将得到释放。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铜产业消费量将保持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5年我国精炼铜需求量达到1580万吨。

三、铝产业市场分析

(一)全国及广西铝产业运行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铝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效果不断显现,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根据行业运行趋势及相关统计,2018~2020年,铝产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其中,2020年氧化铝、电解铝、铝材产量分别为7313.2万吨、3708.0万吨、5779.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4.9%、8.6%。全国铝产业近五年主要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  2016-2020年铝产业各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根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铝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铝工业生产基地之一。2020年,氧化铝、铝材产量分别为941.1万吨、209.9万吨,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3%、4%,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1.2%、30.3%。同时,与国内典型铝产业大省仍有一定差距,企业工艺装备水平有待提高,铝压延加工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产业链延伸、产品结构丰富和附加值提高。

(二)铝产业消费及预测

消费结构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屋建筑、交通设备及基础设施、电力电子领域对铝材的消费占比合计已超过70%。其中,2020年,房屋建筑行业整体保持增长,且随着装配式建筑逐步推广,高强、耐候、耐高温的铝材应用比例不断提高,铝材在建筑领域消费应用基本保持稳定。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政策的不断推进,新能源交通的不断推广以及我国5G通讯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基站建设,交通运输、电力电子领域铝材消费数量逐渐增加。综合测算,2020年,全国铝材消费量约为4350万吨,其中广西消费量约为220万吨,属于铝材净流入地区。

“十四五”期间,铝行业产能过剩风险依旧存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行业稳定运行仍面临压力,尽管近年来铝合金建筑模板、新能源汽车、铝合金家具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累计新增铝消费近600万吨,但仍难以弥补因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传统领域消费下降的影响,我国铝消费平台期或将到来,预计2025年我国铝材消费将维持在4200万吨左右,其中铝板带、箔消费量在1150万吨左右,铝型材消费量在1900万吨左右,航空铝材、汽车铝材等高端产品消费量将进一步提升。

四、其他行业

(一)铅行业

中国精铅的初级消费主要是铅酸蓄电池,其次是铅合金和铅材,其它用途还包括氧化铅、铅盐等。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精铅消费产生了巨大推动,200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精铅消费国,之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精铅消费国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2015年清理落后产能,部分蓄电池企业关停,并且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锂电池快速发展,2017-2019年精铅消费量逐渐由低速增长转为小幅回落。中国铅市场在2019年显示出更加疲弱的态势。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令部分蓄电池企业转移到周边国家,将部分铅需求从中国转移到了周边国家。加上锂电池挤占市场、中美贸易战导致蓄电池出口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铅产量644万吨,同比增长9.4%。中国铅消费因为替代、国内市场饱和呈下降趋势。

全球范围内,铅消费主要集中在铅酸蓄电池、铅材、颜料、铅弹等领域,其中铅酸蓄电池是铅消费的最主要领域,其消费量占总量的80%。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已进入整合调整阶段,电池轻量化及锂电池替代作用逐渐显现,铅酸蓄电池行业在此大背景下难以重现增长局面。分领域来看,全球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及蓄电池企业外迁等因素影响,铅蓄电池出口领域持续下降。而终端消费领域,汽车行业难以快速扭转当前产销同比下降的局面,新增需求趋弱,仅凭借替换领域需求的增长难以对当前铅消费实现带动。而电动自行车、移动通信基站等终端领域铅消费面临政策性压制,锂电池替代进程加快,导致其终端产量同比增长未能带动铅消费增长。摩托车领域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且铅消费占比较小。根据测算,预计至2025年铅的消费总量将温和增长并维持在538万吨。

(二)锌行业

锌的初级消费主要集中于镀锌、锌合金、锌盐等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镀锌,约占锌消费的64%,其次是压铸合金18%,锌盐等化学品占9%,黄铜、电池、锌粉等其他领域占比9%。锌的终端需求主要体现在基建、汽车、地产、家电等行业,自2008年开始中国基建提速、房地产及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明显带动锌消费增长,锌消费增长迅猛。但随着投资增速和经济增速的放缓,锌消费增速大幅回落,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年,我国锌产量跌破600万吨,同比下降8.7%。2019年,我国锌产量实现623.6万吨,在低谷后出现较为强劲的回暖态势。2020年,我国锌产量642.5万吨,同比增长2.7%,消费655.5万吨,略微增加。由于锌产量的波动变化,2015-2020年,我国锌表观消费量也呈现波动变化的态势。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强化逆周期调节,推动重点基建项目开工落地和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中国财政政策依然积极,货币政策更加宽松,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扩大内需,依靠庞大内需拉动制造业升级。根据测算,“十四五”期间锌下游市场需求将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预计至2025年锌的消费总量将达到1073万吨。

(三)锡行业

锡的消费主要以焊料、化工制品、镀锡板为主,其消费量占总量的近80%。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受中美贸易、阿根廷债务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影响承压下行,锡的内外需求受限疲软。目前,全球锡消费已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放缓周期。在未来的5~10 年内,全球锡消费市场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马口铁的镀锡涂层趋向轻薄化、锡焊料竞争产品的推广等因素都会直接导致锡消费量的大幅减少。但同时,锡消费领域也有新的增长点:(1)5G 快速发展,锡在半导体产业中的新需求蓄势待发。未来全球几十亿部手机的替代市场,芯片需求巨大,且由于对芯片的传输速率和处理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上频段更宽泛,对应用处理器、信号、射频电路等都有全新的需求。此外,5G 商用将显著提升存储市场需求,不仅仅是手机存储,随着5G普及,AI、物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应用市场的发展均将拉动数据存储需求,5G 通信将是巨大的数据生成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将呈指数级别增长,所有的数据均需要采集、存储、计算、传输,存储市场需求巨大;(2)无铅电子产品的推广和其它小型焊料的普及为锡焊料行业将带来一个新的春天,锂离子电池的更新换代、铅酸蓄电池的技术革新促使锡含量增加成为了市场趋势;(3)锡化工,尤其是 PVC用甲基锡的需求会在未来稳步增长; 此外,锡在 LED、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焊料使用量都在迅速增长。因此,从整体看,“十四五”期间全球锡市场的消费量将企稳回升,预计至2025年锡的消费总量将达到17.1万吨的水平。

(四)锑行业

锑主要应用于阻燃剂、铅酸蓄电池和化工领域,消费形式主要包括锑金属和锑化合物两种。锑金属主要用于制造合金,通常用以铅酸蓄电池生产;高纯度锑金属用于生产半导体及军工产品。锑化合物中氧化锑是锑消费的主要产品,全球近90%的氧化锑应用于阻燃剂。目前在阻燃剂、铅酸蓄电池领域的锑消费量占全球总需求的80%以上,此外化工领域占10%。“十四五”期间中国的锑消费增量将主要来自阻燃剂、铅酸蓄电池、聚酯工业和半导体、军工领域。阻燃剂占中国锑消费的比例约50%,年均折合金属锑的消费量约3万吨。考虑到全球阻燃剂的消费量以5%以上的复合速率增至近300万吨/年,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阻燃剂的需求量将增至116万吨,至2025年中国的阻燃剂行业用锑金属量将达到3.89万吨,较2020年增长29.7%。铅酸蓄电池占中国锑消费约15%,年均折合锑金属的消费量约0.9万吨。考虑到2025年前全球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将保持5%以上的复合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的铅酸蓄电池产量年复合增长或约5%,至2025年中国铅酸蓄电池产量将达到2.41亿千伏安时,拉动金属锑的消费量增长31%至1.18万吨。聚酯行业占中国锑消费约18%,年均折合锑金属的消费量约1.09万吨。考虑到2013-2018年全球聚酯纤维产量以5%左右的复合速率增长,预计至2025年中国聚酯行业用锑金属的消费规模会达到1.40万吨。半导体及军工行业占中国锑消费约8%,年均折合锑金属的消费量约0.5万吨。考虑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经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层面,以及提出要打造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实力,预计未来上述领域中国的锑需求将保持1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至2025年或达到0.81万吨。综合以上分析,预计至2025年中国的锑消费量将达到7.86万吨,年复合增速为5.2%。


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造东西合作、内外合作产业新高地,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 竞争力的产业名片,着力建设西部制造强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标准引领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推进品种质量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是坚持集群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集聚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和供应链保障能力,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制造业体系供给质量。

三是坚持低碳绿色。坚持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为目标,推动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强化节能环保管理与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积极研发和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金属新材料产品,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加大境外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全面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拓展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新空间。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金属新材料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行业效益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有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市场预期明显向好,国际水准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逐见成效。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有效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组织结构优化、技术水平领先、服务配套一流、生态环境友好、质量效益提升的互促并进的发展态势,实现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既大又强的历史性跨越。

到2025年,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500亿元。其中: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阴极铜规模超过150万吨,再生铜30万吨,铜材深加工规模超过8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00亿元;再生铝规模超过200万吨,铝加工材规模达到5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铅锌锡锑等其他有色金属规模达到12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0亿元。有色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以上。


序号

      

      

2025年

钢铁

质量效益

1

经济效益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4000

1200

1800

税收(亿元)

350

72

106

2

劳动生产率

主业劳动生产率(吨产品/人·年)

1500

350

/

结构优化

1

优化产业布局

中心基地产能占比(%)

43

>80

>75

2

优化品种结构

中高端产品占比(%)

>20

>20

60

单项冠军产品数量(项)

2

5

5

3

延伸产业链条

深加工产品(%)

>30

>50

40

绿色发展

1

能源消耗

吨产品综合能耗(千克标煤)

≤540(长流程);

≤185(短流程)

粗铜工艺≤200;阳极铜工艺:杂铜-阳极铜≤280,粗铜-阳极铜≤220;铜精炼工艺:杂铜-阳极铜≤3500,粗铜-阳极铜≤310

电解铝液交流电耗≤13000千瓦时/吨

2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吨/吨钢)

≤1.8(长流程);

≤0.5(短流程)

/

火电≤12.5

水电≤1.5

3

污染物排放

吨产品颗粒物排放量(千克)

≤0.35

/

电解铝≤1.2

吨产品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

≤0.4

/

氧化铝:

拜耳法≤0.1

联合法≤0.2

电解铝≤8

吨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千克)

≤0.6

/

/

4

水耗

吨产品耗新水量(立方米)

≤2.7

≤20

氧化铝:

拜耳法≤1.5,

烧结法≤3.0,

联合法≤2.0

电解铝:≤2.5

5

循环经济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8

≥98

≥98

创新发展

1

技术创新

R&D(%)

≥1.5

≥1.5

≥1.5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

≥8

≥10

≥10

2

标准引领

国标、行标、团标制修订(项)

≥70

≥60

≥60

3

智能制造

企业资源计划(ERP)配备率(%)

90

85

85

制造执行系统(MES)配备率(%)

85

80

80

机器人数量

100

50

50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5

2

3


第四章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群化发展

第一节  钢铁产业

一、产业布局调整思路

立足广西已形成钢铁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原燃料供应、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能源保障条件,通过产能置换、装备升级、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依托区内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链条延伸,实现集约集聚发展。着力构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打造形成“沿海、沿江、多点网络化”布局,即:以防城港-北海-玉林作为广西钢铁产业发展布局的沿海基地,也是中心基地;柳州-梧州-贵港作为钢铁产业发展布局的沿江基地;贺州、桂林等作为绿色化、智能化钢铁基地多点网络化布局。

二、产业布局优化方案

(一)防城港-北海-玉林沿海钢铁基地

以防城港作为广西钢铁产业发展布局的核心,集中精力推进区内钢铁产业向防城港集聚转移,打造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沿海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是全力推进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建设。依托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瞄准区域内汽车家电、海工船舶、能源化工、装配式建筑等领域用钢需求,加快建设广西钢铁集团防城港基地。二是加快推进盛隆冶金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改造提升现有工艺装备,提升先进制造水平,实现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提升满足市场需求能力和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北海-玉林地区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产业集聚、品牌引领”的理念,打造国内一流的不锈钢生产服务制造基地。一是链条构建、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外部红土镍矿资源,面向国内及东盟市场,打造集冶炼、轧钢、制品、研发到交易为一体的不锈钢全产业链条,加快推动以北部湾新材料、柳钢中金公司为龙头,下游不锈钢制品行业集聚耦合的产业集群建设。二是要素支撑、品牌引领,围绕不锈钢生产及不锈钢制品两大板块,加强土地、税收、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保障,有力支撑不锈钢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环保设备、能源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打造广西品牌,实现引领发展。

到2025年,沿海钢铁产业集群普钢粗钢规模达到2000万吨,不锈钢粗钢规模600万吨,不锈钢深加工能力360万吨,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

专栏1:防城港-北海-玉林沿海钢铁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依托防城港基地,走“专业化、品质化、服务化”路线,重点发展高强汽车用钢、绿色环保型家电板、海工与船舶用钢、轴承钢、齿轮钢、帘线钢、桥梁缆索用钢等高性能高质量产品,填补区内先进制造业用材的空白。依托北部湾新材料、柳钢中金等龙头企业,加强前瞻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发展以铁素体不锈钢、高氮不锈钢、经济型双相不锈钢等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型不锈钢,以环保设备、能源装备、汽车制造用不锈钢等为代表的特殊领域用高性能不锈钢,以及以耐热不锈钢、抗菌型不锈钢、高硬高韧高耐磨性不锈钢为代表的高功能型不锈钢。

重点园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项目: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柳钢防城港配套延链产品制造项目、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第二阶段项目、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板项目、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高强度耐磨新材料生产线项目、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不锈钢冷轧项目、镍铁冶炼项目配套清洁环保低碳能源保供项目、中金公司老区安全节能降碳环保技术改造工程项目、龙潭产业园区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项目、北海不锈钢精深加工和制品项目。

(二)柳州-梧州-贵港沿江钢铁基地

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聚焦“绿色化转型、智慧化升级、精品化改造”,鼓励企业着力开展“先进工艺流程、先进技术装备、先进发展理念、先进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标准引领、智能制造、产城融合”的经营理念,深入实施棒材规模化、线材品种化、热轧精品化、中板专业化、冷轧高端化发展战略,通过持续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以鼎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柳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支撑,大力发展精线微丝、精冲零部件等钢材精深加工产品,推动柳钢钢材就地消纳增值,实现钢铁、工程机械、汽车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港口和专用铁路优势,以贵港钢铁和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为核心,聚焦“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广西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一是推进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利用珠三角充足的五金加工废边角料,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消纳废旧不锈钢,实现钢铁行业循环回收再利用。二是加快构建梧州市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优化现有不锈钢制品用母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不锈钢深加工项目,重点开发并生产不锈钢冷轧板带、汽车用不锈钢零部件产品、装备用不锈钢零部件产品、建筑装饰用不锈钢装配件产品和不锈钢五金制品等,打造我国西部知名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三是鼓励贵港钢铁实施产品升级改造。结合贵港市广西第二汽车生产基地需求,发展新能源汽车用钢、帘线钢及胎圈用钢等产品。

到2025年,柳州-梧州-贵港沿江产业集群普钢粗钢规模2200万吨,不锈钢规模达300万吨,实现总产值1550亿元。

专栏2:柳州-梧州-贵港沿江钢铁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依托柳州精品钢材产业集群,走“精品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汽车用优碳钢、预应力钢绞线用钢、建筑用高强度棒材、工程机械用高强钢、船舶及海工用钢、高级别管线钢、低温压力容器用钢、高端耐磨钢、冷轧高强汽车板等,推动上下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依托梧州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和贵港钢铁,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道路,重点开发并生产新一代汽车用高强钢、帘线钢及胎圈用钢、汽车排气管用不锈钢、汽车紧固件用钢、五金和焊接用双相不锈钢、不锈钢花纹板、三/四级螺纹钢等产品,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建设,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重点园区:柳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梧州市不锈钢制品产业园。

重点项目: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精品钢项目、广西翅冀钢铁冶金新材料(钢铁)基地项目、柳城县鼎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核级焊接材料精线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金海不锈、永达钢铁等现有钢铁企业升级项目,永达特钢、鑫峰特钢不锈钢热轧生产线技改项目,梧州市产业链延伸项目(包括装备零部件产业、不锈钢五金制品产业、不锈钢冷轧项目等)。

(五)贺州-桂林多点网络化钢铁基地

立足贺州东融先行示范区优势,以广西桂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兆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广西贵丰特钢有限公司和广西贺州市科信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大湾区废旧钢铁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建设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围绕建筑用钢、矿山机械、汽车等装备零部件用钢等产品,高标准打造广西东融产业园。以“绿色环保、发展循环经济”为宗旨,在广西东融产业园内建立广西贺州冶金循环产业园,实现低碳发展。充分发挥桂林平钢钢铁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打造绿色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全国标杆企业。

规划到2025年,贺州-桂林短流程精品钢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普钢粗钢规模达900万吨,实现总产值450亿元。

专栏3:贺州-桂林多点网络化钢铁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依托广西桂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兆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桂林平钢钢铁有限公司等短流程钢铁企业装备技术优势,走“精品化、绿色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精品建材、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装备零部件用优特钢长材,加快推进广西东融产业园建设。

重点园区:广西东融产业园

重点项目:广西贺州冶金产业园项目(一期)、广西贺州市科信达绿色智能高速棒材-型材项目、广西东融产业园不锈钢及精密铸造产业聚集基地项目

第二节  铜铝产业

一、铜产业

以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南国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梧州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正威国际集团为区域龙头,以防城港企沙金川工业区、中泰产业园、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玉林龙潭产业园、玉柴工业园、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百色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推动铜冶炼产业链(铜精矿/废铜—电解铜)、铜加工产业链和副产品硫酸转化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最终建成“一区多园”的铜产业集群。铜材方面,防城港重点打造五金卫浴铜材基地、中泰产业园重点建设先进铜粉和铜合金基地、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重点打造先进工业用铜材基地,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主要建设低氧光亮铜杆和精密铜线、精密控制线缆生产基地,玉柴工业园主要建设电子铜箔、印制电路板、五金水暖等生产基地,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百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再生铜高附加值利用基地。

(一)防城港企沙金川工业区

工业区包括铜冶炼组团、铜精深加工组团和硫酸转化利用组团。广西金川公司在现有40万吨产能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火法系统升级改造,达到阴极铜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同时建设铜二期项目(30万吨/年铜冶炼项目);配套发展循环经济和铜产业链延伸,构建围绕主营业务发展的深加工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打造防城港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4:防城港企沙金川工业区铜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贸易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铜产业为主营业务,推进循环经济和精深加工项目,构建围绕主营业务发展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打造防城港市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重点园区:防城港企沙金川工业区。

重点项目:广西金川公司50万吨/年产能提升改造项目、30万吨/年铜冶炼二期项目,5000km/a矿物绝缘防火电缆项目,50kt/a高精密无氧铜带项目,防城港企沙金川工业区循环经济和铜产业链延伸项目,五金卫浴产业园项目等。


(二)中泰产业园

崇左市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A片区,包括铜精深加工产业组团(共257.5公顷)和磷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组团(共135.7公顷)。铜精深加工产业组团。重点发展高档电解铜箔、覆铜板、高密度互联多层印制板、雾化法铜及铜合金粉、铜银金属粉体新材料、超细铜及铜合金粉、铜铬锆合金材料、铜镍锰合金钎料、耐磨铜合金、高性能铜基新材料、阳极磷铜合金等产品。磷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组团。重点发展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铵、磷酸脲、建筑石膏粉、陶模型石膏粉、无纸面石膏板等产品。

(三)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

崇左市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B片区。产业园划分为铜冶炼及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组团(共618.3公顷)、硫酸转化利用产业组团(共208.2公顷)和铜精深加工产业东区组团(共620.6公顷)。铜冶炼及工业文化旅游产业组团。重点发展南国铜业铜冶炼项目及围绕铜冶炼项目打造的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配套建设铜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铜业技术研发孵化中心及铜文化展示展览中心等。铜精深加工产业组团。重点发展铜带、特殊合金带材、高精电子压延铜箔、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特高压变压器及配套部件、电动汽车磁阻电机、干式变压器、汽车散热器、高精密空调与制冷铜管、高精度耐蚀特种铜合金冷凝管、铜合金高效换热翅片管、铜及铜合金棒材、铜水(气)管、黄铜棒、低氧光亮铜杆、铜排、电线电缆、航空航天军用导线、消防专用电缆包线、光电复合海底电缆、铜合金接触线、高端镀层切割丝、超纯单晶铜、环保型交联电缆、裸铜线、特种漆包线、铜镍合金棒线、精密控制电源线、家用电器微型电机、铜工艺品、铜阀及五金件、铜工艺品及铜制液压手推车、环保阀门等产品。

专栏5:崇左市铜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以广西南国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中泰产业园(市城市工业区)为载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推动以铜冶炼产业链、铜加工产业链、副产品硫酸转化利用产业链为主的铜业循环经济产业板块,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铜冶炼产业链。铜精矿—电解铜,主要生产电解铜产品。规划到2024年,实现年产电解铜100万吨的目标,为下游铜精深加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铜加工产业链。规划发展7条产业链:①电解铜—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②电解铜—铜杆—铜线—电缆;③电解铜—铜板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或变压器;④电解铜—特种铜管和铜合金管棒;⑤电解铜—纳米级铜粉;⑥电解铜—特种铜合金;⑦电解铜—铜工艺品及铜制品。重点推动以电解铜为原料,生产铜箔、铜线、铜板带、铜棒铜管、纳米铜粉、特种铜合金和铜工艺品等下游铜精深加工产品。

副产品硫酸转化利用产业链。规划发展3条产业链:①硫酸—磷化工产品、钛化工产品;②硫酸—钛化工产品、磷酸铁锂;③石膏—石膏建材及石膏板。对铜冶炼产业链所副产出的硫酸,按照“就地消化、物料互补”的思路,以“铜钛磷”产业发展为基础,建设“铜、硫、磷、钛、硅、钙”多元素发展的格局,生产磷化工产品、钛化工产品,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再利用副产的石膏生产建材产品。

重点园区:中泰产业园、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

重点项目:广西南国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年产40万吨阴极铜项目、三期年产30万吨阴极铜项目,崇左30万吨/年的铜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项目,以及年产20万吨硫酸法金红石型钛白粉项目、年产25万吨磷化工项目和年产175万吨建筑(或陶膜)石膏粉项目等。


玉林龙潭产业园区

园区主要建设正威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龙潭产业园区铜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等项目、正威华能项目,发展精密铜线、精密控制线缆、高端线缆、阴极铜、铜合金、铜精深加工及循环利用等。

玉柴工业园

园区依托超华高新铜产业基地项目,建设10万吨电子铜箔和1000万张高端芯板,重点发展电子铜箔、印制电路板、小家电等产业。

)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

梧州金升铜业有限公司位于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公司用地637亩,建设规模为年产30万吨阴极铜。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的顶吹转炉、NGL炉、精炼摇炉、IS电解等装备和工艺。按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再生铜冶炼和深加工及综合回收等业务,力争“十四五”期间打造成中国南方的重要再生铜冶炼和深加工基地。

二、铝产业

结合矿产资源分布、物流条件、电力价格、与下游市场紧密程度、政策保障措施等主要竞争力因素,立足广西铝新材料产业链建设现状,通过招商引资、产能置换、联合重组、上下游协同建设等方式,形成对内分工明确、结构优化、集约发展,对外具备规模效应、特色突出、产业链完备的“双核一带”布局,即南宁高端铝材精深加工集群、百色“中国-东盟”新兴铝产业示范集群、临港生态铝产业集群、来宾新型生态铝产业集群。


(一)南宁高端铝材精深加工集群

依托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重点定位产业链中下游附加值较高产品,丰富自治区铝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中高端产品占比,满足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区域铝材消费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铝材精深加工集群。一是明确重点领域,定位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趋势,结合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满足航空航天战略导向,重点发展铝合金新材料板材、型材和锻件等品种。二是依托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广投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支持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铝合金新材料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三是以邕宁新兴产业园区为核心,辐射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伶俐工业园和南宁江南工业园区,形成精深加工产业网络和品种结构专业、特色化分工,打造集科研、加工、设计、贸易于一体的高端园区。

到2025年,基地铝精深加工、下游延伸产业实现产值超过260亿元,以绿色建材、轨道交通、汽车和航空航天用材及配套部件延伸加工为代表的中高端铝材精深加工规模超过100万吨。

专栏8:南宁高端铝材精深加工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定位建筑行业铝材消费量大面广特点,结合绿色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高端铝幕墙、高档门窗、绿色围护产品用建筑铝材。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铝合金车厢、大型部件和装备件配套产品。配合国家航空航天战略,研发精密铝材铸件、锻件,火箭、飞机用高端铝合金零部件用材。

重点园区:邕宁新兴产业园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伶俐工业园、南宁江南工业园区。

重点项目:高端高精铝材首台套重大短板装备及配套建设项目、铝合金整体挤压壁板展平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整合项目、年产30万平方米铝合金模板项目等。

(二)百色“中国-东盟”新兴铝产业示范集群

结合百色市“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业链建设基础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区位特点,同时考虑以吉利控股集团为代表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协同共建发展特点及区域市场需求,重点定位现有铝新材料产业链各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推进配套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产城融合。一是推进现有产业做优、做强,通过提升招商引资质量,高质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交通用铝、工业用铝、包装用铝、建筑用铝、电子家电用铝和再生铝为重点方向,实现现有产业链的横向丰富。二是推进平台建设,紧密围绕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带来的新机遇,加快中国—东盟(百色)铝产品仓储交易中心建设,构建“中国-东盟”铝产业供应链循环体系、跨境合作体系,推进国际合作。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和修复,提升工业固废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全面提升新兴铝产业的资源利用质量和环保水平。

规划到2025年,百色市各重点项目落地实施,现有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铝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以汽车、电力电子、轨道运输、食品包装、建筑家电等重点领域延伸加工(含部件)产品能力规模达到500万吨。


专栏9:百色“中国-东盟”新兴铝产业示范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交通用铝、工业用铝、包装用铝、建筑用铝和电子家电用铝,推进铝材加工从普通建材逐渐向高附加值工业型材,交通用板带材、箔材和制品转变。

重点园区: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东盟(越南)跨境铝产业合作区。

重点项目:吉利百矿集团1000万只铝轮毂、吉利百矿集团80万吨热轧板搬迁项目、平果大生电力公司20万吨铝质电力产品项目、亚龙铝业精深加工项目、平果铝资源科技年产60万吨再生铝、平铝集团80万吨再生铝项目、兴越材料科技年产60万吨再生铝合金项目等。

(三)临港生态铝产业集群

依托防城港、北海区位特点,充分发挥物流运输、招商引资优势,围绕中铝集团、广西华昇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基础,突出铝材料全生命周期理念,全力打造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铝制品-再生铝及配套全产业链,形成国家级生态铝产业基地。一是精准招商,实现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引进电力设备、电线电缆、铝型材加工、汽车、民用航空、军民融合等下游项目,重点定位我国风、光、水电并进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趋势,满足新能源汽车、军民融合发展需求。二是坚持提高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就地转化比例,实现80%以上氧化铝在本地进行电解,80%以上电解铝在本地进行深加工,切实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三是鼓励协同共建,围绕中铝集团、华昇公司以及其他民营企业,推进产业链各环节项目共同建设、共同研发、长效合作,以高效实现集群发展。

规划到2025年,铝产业年产值超过350亿元;其中,以“两新一重”、汽车、民用航空、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为代表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含部件)规模超过150万吨。

专栏10:临港生态铝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重点定位风电、光伏、水电、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结合建筑业绿色发展趋势和民用航空发展潜力,发展相关型材、板材及制品。同时,发展部分军用铝材,支撑军民融合战略发展。

重点园区: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项目:广西广投临港工业有限公司广投北海临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态铝基地项目。

(四)来宾新型生态铝产业集群

围绕来宾银海铝业等企业,定位产业链上、中、下游深度融合,重点提升铝水本地转化率,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提高下游产业链比重,引导产品向终端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建设完善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一是支持广西天丞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海螺建工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推动来宾市生态铝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引导新建项目优化布局,推动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的产业间协同;三是践行产品全生命周期新理念,引导生态铝产业从原材料和能源获取、生态设计、绿色物流、产业链延伸、产品废弃回收再利用等环节,探索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

规划到202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铝下游产业项目,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

专栏11:来宾新型生态铝产业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重点定位建筑、汽车、能源等领域,结合自治区“两新一重”建设,推动产品向高强、轻量、绿色、循环化发展。

重点基地新型生态铝加工基地。

重点项目:广西天丞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海螺建工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升级改造项目、广西湘粤铝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强度铝型材生产项目、广西众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建筑铝合金模板项目、佛山市康雍垠铝制品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性能铝材精深加工项目。

第三节  其他有色产业

一、产业布局调整思路

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为指引,以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为契机,抢抓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提升冶炼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加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百色锑金属产业重要基地和柳州铟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培育贺州钨锡钛产业集群,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大力发展铅、锌、锡、锑、铟等金属精深加工及镍、钴、锂等新能源材料,发展高纯、高强、高性能新型合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集群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以扶持有色金属龙头企业为重点,打造中西部地区生态环保型高端金属新材料示范基地,促进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布局优化方案

(一)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河池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能优势,以南丹、金城江、环江等三个集聚区为支撑点,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有色产业集群,完善采、选、冶产业体系,补充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和壮大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企业。一是以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支持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完善锌、铅、锡、铟产业链。二是以河池大任产业园为主体,并向金城江工业集中区拓展,形成丹池生态工业经济走廊,重点支持广西超威鑫锋能源有限公司,完善铅、锑产业链。三是以河池•环江工业园区为依托,涵盖环江、罗城等相关矿区和加工区,以分散采矿、规模选矿为原则,因地制宜对选厂和锌焙砂厂进行整合,完善采选冶产业链。

到2025年,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实现400亿元工业产值。

(二)贺州钨锡钛产业集群

发挥贺州钨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的优势,整合钨资源,加强钨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战略投资者走集约经营之路,延伸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发展。推动钛白粉企业改造升级,改进工艺技术,升级工艺装备,提高产品性能,增加附加值,提高行业竞争力。

到2025年,贺州钨锡钛产业集群实现30亿元工业产值。

(三)百色锑金属产业重要基地

整合百色现有锑矿资源,规范锑矿有序开发,以百金矿业投资集团为龙头,发展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锑全产业链,打造西南地区锑金属产业重要基地。

到2025年,百色锑金属产业重要基地实现50亿元工业产值。

(四)钦州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

发挥自贸区钦州港片区良好的区位、港口和平台优势,大力发展镍、钴、锂等新能源材料上游原材料精深加工,打造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碳酸锂、氢氧化锂生产基地,为发展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主导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钦州镍钴锂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专栏12:其他有色金属集群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以铅、锌、锡、锑为主的多金属资源特色,进一步壮大锌、铅产业,重点发展铅、锌、锡、锑、铟的下游深加工产品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镍、钴、锂以及下游的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锌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用高纯、高强、高韧、耐高温锌基高性能新型合金材料;积极发展无汞锌粉、超细高活性锌粉、高品质氧化锌、纳米氧化锌、AZO溅射靶材等锌化工产品;加强废渣的综合利用和伴生稀贵金属的回收、低品位氧化矿和复杂物料的规模化高效处理。铅产业重点发展高容量铅酸蓄电池、高性能免维护铅酸电池、氧化铅、铅酸蓄电池的铅基合金(铅锑合金、铅钙合金、铅锡合金、铅砷合金、铅铜合金等)、铅化工等产品,积极发展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形成“铅精矿—铅冶炼—电解铅—铅酸蓄电池—废旧铅蓄电池—再生铅—铅酸蓄电池”闭循环产业链。锑产业加快推动产品向高纯化、精细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重点研发生产高纯金属锑、三氧化二锑系列产品、纳米氧化锑系列产品、胶态五氧化二锑系列产品、氟锑酸纳和锑基高性能新型合金材料等产品。锡产业重点发展高纯锡、锡无铅电子焊料、锡箔、硫酸亚锡、氯化亚锡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锡锑铅铜合金等锡基高性能新型合金材料,锡酸锌、羟基锡酸锌等锡精细化工产品,锡膏、锡锌合金旋转靶材等电子信息产品。铟产业重点发展高纯铟及铟基高性能新型合金材料,积极发展ITO靶材、TFT-ITO靶材、铜铟锡靶材等电子信息材料,加快开发生产铟镓氮LED外延片、芯片项目、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锗产业重点发展高纯锗、高纯二氧化锗、高纯四氯化锗等产品,积极发展高效太阳能电池用锗晶片及红外光学用锗,远期发展PET、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红外成像仪、光纤和通讯材料等。

重点园区: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河池大任产业园、河池环江工业园区、旺高工业园区、钦州石化产业园

重点项目:广西超威鑫锋能源有限公司废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系列、磷酸铁锂系列正极材料项目、誉升锗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金属锗综合回收及深加工项目、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废铅酸电池无害化处理及再生铅深加工项目、硫磷钛绿色循环产业综合利用项目、华锡集团高端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钨深加工二期高端材料及工具产品项目、百金矿业锑金属精深加工项目、中伟新材料南部(钦州)产业基地项目、广西天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氢氧化锂项目、上海量孚磷酸铁锂项目、钦州港镍系电池新材料项目、玉林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广西银亿新材料有限公司8万t/a电池级结晶硫酸镍建设项目


第五章  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围绕广西钢铁、有色等金属新材料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自治区科技创新资源,以创新引领为目标,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营造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到2025年钢铁及有色行业R&D投入率达到1.5%;多点网络布局相关企业建立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到2025年钢铁及有色行业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别达到8家和10家,力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自治区落地建设。围绕汽车、工程机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下游领域实现一批新技术突破、新成果转化,汽车板、高强钢、不锈钢、高强铝合金、高精铝箔新材料、纳米铜粉和特种铜合金等重点产品实现引领发展。到2025年,全区基本建成重点突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为自治区钢铁及有色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13 技术创新平台载体

1. 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布局建设特钢、不锈钢、有色金属研发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成果孵化以及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1)钢铁领域:依托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布局建设特钢研发中心、不锈钢研发中心。支持自治区钢铁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有色金属领域:依托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广西广投银海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布局建设有色金属研发中心;支持有色金属金属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广西铝合金材料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

2. 实施路径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基础,聚焦金属新材料领域加快建设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政府引导、专业运营、成果共享”的原则,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创新服务。

3.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瞄准技术发展前沿,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低碳炼铁技术、冶金碳捕集及高效利用技术,红土镍渣综合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绿色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钢材高效轧制技术,绿色化智能化钢铁流程关键要素协同优化和集成应用技术,全流程工艺质量数据集成和质量在线综合评价技术;闪速熔炼、闪速吹炼、不锈钢永久阴极电解、二氧化硫高浓度预转化、干吸低温热回收等铜冶炼技术;拜耳法高浓度溶出浆液高效分离等氧化铝节能减排技术,赤泥综合利用,高阳极电流密度大型铝电解、低温低电压铝电解及其他新法铝冶炼技术,高强、高损伤容限铝合金材料开发,关键铝加工装备国产化,再生铝高效利用、超纯稀有难熔金属冶炼技术,大型复杂薄壁结构件近终形坯料低成本制备与精密加工成型技术,有色/稀有金属零件3D打印技术等方面的攻关研究。

第二节  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联合重组

钢铁产业依托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北部湾新材料等自治区内龙头企业,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并打造全国一流的大型钢铁集团,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等细分领域分别培育1~2家国家级专业化引领型企业。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钢铁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协作,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铜产业以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南国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梧州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铜冶炼企业为核心。支持产业链下游联合重组和产业整合,优化生产结构,延伸产业链条,重点生产铜箔、铜线、铜板带、铜棒铜管、纳米铜粉、特种铜合金和铜工艺品等下游铜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提升产业链整体综合竞争力。

铝产业依托广西广投银海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吉利百矿集团有限公司等优势特色企业,围绕全面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支持加快联合重组和产业整合,发挥企业间的产业链协同作用,减少交易环节,优化生产结构,着力打通广西从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粗加工形态坯料-精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协同,进一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构建以高端铝加工为核心和特色的竞争优势,实现共赢。

铅锌锡锑等其他金属产业以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超威鑫锋能源有限公司等龙头核心企业为依托,围绕“做专、做精、做强、做大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目标,加快产业链上下游联合重组和产业整合,带动周边产业链横向发展,全面打通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分离、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全产业链,促进铅、锌、锑、锡、铟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约发展,打造自治区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提升、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提升金属材料品种结构档次

钢铁产业以“棒线做优,板带做精,型材做专,不锈做强”为主线,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汽车、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建筑、能源、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不断提升中高端产品比例,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铜产业下游发展包括铜箔、铜线、铜板带、铜棒铜管、铜工艺品、纳米铜粉和特种铜合金等铜精深加工产品。重点研发发展高档电解铜箔、覆铜板、高密度互联多层印制板、雾化法铜及铜合金粉、铜银金属粉体新材料、超细铜及铜合金粉、铜铬锆合金材料、铜镍锰合金钎料、耐磨铜合金、阳极磷铜合金等先进铜产品,不断提升中高端产品比例,实现品种增加、替代进口、扩大规模,实现高端铜材料领域的有效供给。

铝行业以现有产品档次向中高端、精品化转型,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理念,引导企业针对现有建筑、汽车、电力电子等领域用铝实施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推动技术、装备、人才、工艺提升,促进产品档次转型升级;鼓励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机械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转型一批、重组一批、引进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突破型材、板材、棒材、箔材等产品的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瓶颈,支撑高端铝产业高地建设。

专栏14 关键品种重大工程

1. 汽车及零部件领域

钢铁新材料:新一代汽车用高强钢、高强度汽车用冷轧板、超高强帘线钢、车轮钢、汽车排气管用不锈钢、汽车紧固件用钢。

有色新材料:专用汽车用铝板、高端乘用车用铝板、汽车用高端铝合金零部件,电动汽车磁阻电机、汽车散热器、铜合金高效换热翅片管等。

2. 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

钢铁新材料:大线能量焊接钢、高止裂厚钢板、LNG船用殷瓦钢、耐海水腐蚀低合金钢、船舶及海洋用高强度双相不锈钢、海洋平台桩腿结构用钢及配套焊材等。

有色新材料:高精度耐蚀特种铜合金冷凝管,船用宽幅铝合金板带、集装箱用铝材。

3. 机械装备领域

钢铁新材料:开展高强、高硬耐磨钢系列化产品开发,有效替代高碳弹簧钢在农用机械及配件中的使用;发展先进制造业用高性能轴承钢、弹簧钢,传动轴用超高强度钢,高强韧非调质钢,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等产品。

有色新材料:高密度互联多层印制板、铜铬锆合金材料、铜镍锰合金钎料、耐磨铜合金、阳极磷铜合金,轨道车辆用铝板带材及配件、精密设备用铝型材及部件。

4. 能源装备领域

钢铁新材料: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耐磨钢、锅炉气包钢、调质态高强容器钢、低温压力容器钢、核电压力容器用特厚钢板等。

有色新材料:特高压变压器及配套部件,光伏风电用铝挤压材及配件、电力电子用铝箔材。

5. 建筑结构领域

钢铁新材料:600MPa及以上高强度抗震钢筋、耐蚀钢筋、耐火耐蚀钢板、高强耐蚀彩涂板、不锈钢花纹板、不锈钢水暖卫浴器材等。

有色新材料:家用电器微型电机、铜工艺品、铜阀及五金件、铜工艺品,建筑幕墙、门窗、家具等领域用精品铝材。

第四节  加快推进节能低碳发展

1. 推进绿色制造

加快推广应用和全面普及先进适用以及成熟可靠的节能技术装备。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产品绿色化、企业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和循环经济发展,抓好能效提升、绿色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重点工作。到2025年,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绿色设计与评价得到广泛应用,鼓励在金属新材料产业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企业持续推进绿色工厂创建工作,推广普及绿色产品,钢铁、有色等行业形成绿色供应链,全面建设金属新材料产业绿色制造体系。

专栏15 绿色制造发展重点

1. 能效提升

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烟气循环等技术改造;实施新型结构铝电解槽、铝液直供、富氧熔炼等技术改造;电机系统实施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技术改造。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工业窑炉重点推进全(富)氧燃烧、蓄热式燃烧、燃料替代及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

2. 绿色清洁生产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针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积极引导钢铁、有色金属、铁合金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清洁生产高效推行模式。实施节水治污改造工程和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在缺水地区实施工业节水专项行动,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2. 实施低碳发展

推进金属新材料产业低碳转型,夯实低碳能力建设,结合钢铁、有色、铁合金等行业碳排放特点,制定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促进先进适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铁合金等行业碳排放控制目标和碳减排行动方案。在钢铁、有色、铁合金行业,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促进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钢铁行业重点关注氢冶金、富氢碳循环高炉、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在行业内的推广与应用情况;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关注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双炉连续炼铜技术、铝电解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NGL炉处理废杂铜技术等在行业内的推广与应用情况。

专栏16 低碳发展重点

1. 夯实低碳能力建设

全面强化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节能低碳能力水平。

2. 绿色能源推广行动

控制和消减煤炭消耗总量,提高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开展企业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鼓励智能微电网接入本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

3.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计划

积极推广电炉短流程工艺,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

4.工业低碳发展试点示范行动

在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开展低碳企业创建试点,构建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工程。

第五节  严格执行生态环保要求

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协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快钢铁、有色等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

钢铁行业稳步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全区钢铁企业以满足全流程超低排放标准为目标,全面提升污染物治理水平,重点开展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控制,加强NOx、VOCs控制。按照国家全面达标工作要求,梳理全区钢铁行业企业上料、运输、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与达标情况、自行监测方案等,根据企业实际环境绩效水平情况,对标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提出适应于企业的提标改造计划,规划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完成评估监测工作。

鼓励有色行业参照钢铁行业开展环保水平提升改造。有组织方面,废气污染治理设施未来还将依据排放标准的收严而进一步提标升级,如除尘设施采用覆膜滤料或其他高效材质滤料;涉及脱硫脱硝工艺的有色冶金炉窑,将在现有部分湿法脱硫+湿式氧化法脱硝技术路线的基础上,进行脱硫设施提效与高效脱硝工艺改造,同时利用湿电或袋式除尘器的协同处置作用。无组织排放方面,有色行业企业也应建立无组织排放源清单,可通过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有组织监测、无组织管控治一体化、监测监管等环节的高效精准管控。物料储存采用封闭与除尘或抑尘设施,皮带转运过程落料点配套除尘或抑尘措施,实现无可见烟尘外逸。厂区及重要生产工艺节点配套空气质量微站,并加装视频监控与分布式管控系统,实现对全厂无组织的环节的集中管控。针对难选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及设备研究。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推动有价金属提取后剩余废渣的规模化利用。建立一批难选冶多金属矿、复杂共生矿的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专栏17 环保治理重点措施

1. 钢铁行业

(1)加快有组织排放治理实施

各钢铁企业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小组,按照《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指南》中各项要求,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节点和改造内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

(2)强化无组织排放治理措施

无组织排放是超低排放改造的重要难点,需要企业提高认识,针对原料系统、高炉系统、转炉车间、钢渣堆放场地、轧线等各个环节逐项对标改造。同时应建立无组织一体化环保管控平台,加强生产过程中无组织粉尘的排放管控、推行节能减排、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掌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机器学习自动化治理,使全部无组织污染源清单化,使无组织管理措施可量化、可追溯,为地方政府核查企业日常无组织排放管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提供重要依据。

(3)清洁运输转型升级

大力推行公转铁、公转水等项目建设,正向激励企业实施铁路、水路等清洁运输方式改造并辅有政策支持。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鼓励企业建设铁路、水路专用线,建成后不断提高运力;对不具备条件企业,一是鼓励采取铁路或水路运输+汽车运输(集装箱短倒)的方式,二是汽运车辆全部采用国六以上标准和新能源车辆。

2. 有色行业

(1)氧化铝行业。熟料烧成窑、焙烧炉产尘点实施电袋复合除尘或覆膜滤料等高效除尘工艺改造,提高除尘效率;焙烧炉烟气采取石灰石石膏法、SCR等高效脱硫脱硝工艺,熟料烧成窑采用低氮燃烧+SCR/SNCR工艺。原料存储及输送等产尘环节进行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并设置有效集尘装置。重点排污企业主要排放口均安装CEMS,并接入DCS,记录环保设施运行及相关生产过程主要参数,料场出入口等易产尘点,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施。提升铝土矿、煤炭等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

(2)电解铝行业。电解烟气采用氧化铝吸附干法净化技术去除氟化物,净化后烟气采用脱硫工艺。原料存储及输送、阳极组装和残极处理等产尘环节进行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并设置有效集尘装置。重点排污企业主要排放口均安装CEMS,并接入DCS,记录环保设施运行及相关生产过程主要参数,料场出入口等易产尘点,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施。原料氧化铝运输使用罐车,公路运输及厂内运输车辆使用国五及以上或使用新能源车辆。

(3)铜冶炼行业。采用高效电除尘、高温陶瓷膜除尘、覆膜袋式除尘、滤筒除尘等除尘工艺;烟气采用两转两吸制酸工艺;环境烟气脱硫采用离子液法、活性焦法、石灰石—石膏法等脱硫工艺。制酸尾气脱硫采用双氧水、碱吸收、离子液吸收等工艺;阳极炉等烟气脱硝采用氧化法或还原法等工艺;制酸尾气、阳极炉烟气和环境集烟分开排放,如合并排放,要具备独立采样条件且烟气分别监测。制酸尾气增加湿式静电除尘器除硫酸雾。原料存储及输送等产尘环节进行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并设置有效集尘装置。物料破碎、筛分、混合等设备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料场出口设置车轮和车身清洗设施。厂区道路需硬化。

第六节  加强智能示范与业态创新

“十四五”期间,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发展应遵循“政策导向,创新引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规范治理;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的原则,加快智能制造推进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少人化”、“集控化”、“透明化”、“高效化”为抓手,实现管理标准化、执行少人化、生产智能化、管控集中化、决策智能化、产业生态化。助力广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数字化转型,在质量、效率、效益、环保、安全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打造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智慧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基础,实现全要素互联互通;加快智能产线、数字车间、智慧企业的建设,丰富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发展规模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实现资源共享、数据洞察、产业协同等新业态。

一是推动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工艺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产线设备使用率,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劳动强度大、操作一致性高的岗位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生产的稳定性。打造自感知、自决策、自组织、自执行、自适应、自维护的智能工厂。

二是实现广西金属新材料企业管控精细化,从生产执行系统(MES)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功能覆盖所有产线,系统全面集成,互联互通,实现执行少人化、管理集中化、服务共享化、决策智能化。

三是结合广西金属新材料企业实际情况,依据企业目前两化融合所处阶段,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对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进行分层推进智能制造建设。

四是做大做强做优重点产业集群。整合新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物流配送商、贸易商、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等产业链上各类优势资源,加快平台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覆盖和渗透,促进产业链的配套与延伸。建立并完善智慧交易、智慧物流和智慧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广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运营高效协同,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到“十四五”末,全区金属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明显增强,智能装备应用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企业资源计划(ERP)配备率达到85%,制造执行系统(MES)配备率达到80%;超过200台工业机器人在金属新材料企业实现应用;打造8-1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培育30个以上数字化车间。

专栏18 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重点

1.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普及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鼓励金属新材料企业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技术研发机构,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重点研发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生产制造流程多目标实时优化在线运行技术,无人化技术,表面质量检测与智能判定技术,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故障诊断等。

2. 工业机器人替代项目

结合金属新材料生产实际,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劳动强度高,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工程,使生产过程智能化、由机器人或智能远程控制代替人员操作,进一步提高岗位安全系数与产品质量。到2025年,全省实现超过200台工业机器人在金属新材料企业实现应用。

3.智能工厂/车间示范项目

按照国家智能工厂/车间标准,在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企业,打造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实现生产工序的智能控制,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全省金属新材料企业向智能化生产发展,到2025年末,全省打造8-10个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车间。

4.互联网+产业链平台项目

广泛应用5G、物联网、AI、数字孪生、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形成产业间的网络化协同生态,支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打造广西省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智慧交易、智慧物流和智慧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广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运营高效协同,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第七节  完善绿色物流支撑体系

建设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战略通道。发挥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方位开放引领西部内陆、沿海、沿江、沿边高质量开发开放。通过通道建设密切西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提升通道出海口功能。围绕主通道完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密切南宁、柳州等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与主通道的联系,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重要口岸等,创新通道运行组织模式,提高通道整体效率和效益,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重点区域辐射作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西南骨干通道衔接,延伸拓展辐射范围,发挥北部湾重点区域的枢纽辐射作用,构建通道有效支撑、战略有机衔接、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形成开发开放新动能。

提高企业大宗物料和产品清洁运输比例。进出企业的铁精矿、煤炭、焦炭等大宗物料和产品采用铁路、水路、管道或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不低于80%。

鼓励重型载货车清洁化升级。鼓励进出企业的运输车辆采用新能源汽车或国六排放标准汽车(2021 年年底前可采用国五排放标准)。

积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发展金属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探索煤炭等集装箱化运输,推动大宗商品物流向以国家级物流枢纽为载体的集约模式转型,构建集在线交易、实物交割、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促进物流枢纽与相关生产企业仓储资源合理配置。

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和质量。引导物流企业集群发展,有序推动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仓储物流等资源集聚,鼓励港口和航运、铁路运输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以资本融合、资源共享为纽带,组建多式联运专业化经营主体,搭建海铁联运平台;鼓励航运、铁路企业加快推进跨运输方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业务。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推进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推进新兴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应用,提高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发挥交通支撑引领作用,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使陆海新通道成为交通、物流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

第八节  强化产业生产安全保障

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为重点,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为主攻方向,以规范安全生产管理为重要保障,重点防范企业存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重大安全隐患,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危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是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准入标准,对涉及重大危险源必须遵照国家有关安全要求,对其生产工艺、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

二是重大危险危害防范。对于金属新材料产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主要危险危害包括火灾、爆炸、触电伤害、高空坠落、有毒有害气体等,以及煤粉、煤气、氧气、氮气、压缩空气等危险、危害物质,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应急救援保障。园区和企业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救援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有限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和体系文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并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横向发展和纵向延伸的重要保障,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龙头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整体收购等手段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围绕龙头企业、核心基地的多元化、多产业协同、集群化发展。

一是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原则,促进公平竞争、机会平等,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践行“有事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

二是坚持服务各类型、所有制市场主体,实现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使用权等发展要素的稳定、公平、透明。

三是出台配套产业政策,从金融、人才、风险防范、标准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支持优势特色企业落户发展。

四是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完善有关产业政策,实现动态管理和滚动提升。

五是适时推出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先进企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避免部分企业对于产业政策的过度依赖,从而对公平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节  完善资源保障体系

通过从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提升、供应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注重加强广西境内矿产资源勘探。对资源枯竭矿山进行深部及周边地区勘探工作,并完成对广西境内冶金矿产资源普查及详查工作。

二是开发铁精矿生产新技术。重点推动硫铁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采用深度提硫技术生产含硫量在48%的硫精矿,通过焙烧制酸,获得硫酸和含铁量约63%的烧渣。提高赤泥选铁技术水平,提升回收率和铁精矿品位等指标。加快开发低品位难选铁矿、赤铁矿和褐铁矿选矿新技术。

三是重视原料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原料供应来源、供应渠道、供应方式、运输方式等,力争多元化,分散供应风险;加大引导和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长期有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稳定原材料基地,提升区内钢铁企业和铜铝冶炼企业海外权益矿比例。进一步发展铁矿石、铜矿、铝土矿等进口贸易,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最大可能地分散风险。

第三节  降低电力价格水平

通过争取优惠政策、强化微电网建设、提高自发电比例等方式,着力降低工业用电价格。

加强建设区域微电网。微电网是利用分布式电源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智能电网的有机组成部分,能综合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有机结合储能与需求侧管理技术而形成的微电网群供电系统,有助于提升用户侧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对于边远地区或有条件进行微电网建设的地市,可考虑建区域微电网,降低用电成本。

强化自身供电保障能力。冶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富余煤气蒸汽,多数企业已对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进行利用,据统计,钢铁企业2020年自发电比例达到50%以上,优势企业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冶炼企业应最大限度利用余热余能发电,减少外部供电以及电价波动对自身的影响。

第四节  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在国家“能耗双控”政策趋严,双碳目标确定的大背景下,自治区在突破能耗瓶颈方面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引导能耗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强化能力建设。结合国家发布的《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等文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严控新增产能,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全区持续深入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清退僵尸产能,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科学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彻底改变“小散乱”局面,以优势企业带动促进行业整体绿色发展。

二是推进原料结构及工艺流程转换。在严格执行钢铁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基础上,鼓励有环境容量、有市场需求、有废钢保障、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市承接转移产能,合理布局发展短流程炼钢。重点推动一批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弧炉短流程企业。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电炉钢比例超过20%。

三是全面推进钢铁能效提升与节能低碳升级改造。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需开展技术改造的项目,要明确改造升级和淘汰时限(一般不超过3年)以及年度改造淘汰计划,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节能工艺技术,重点推广钢铁企业副产煤气高参数发电机组提升改造、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中低温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加强对氢能冶炼,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并适时组织开展试点示范。

四是提升绿色发展管理能力。研究自治区层面的《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十四五”节能实施方案》,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支持自治区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展氢能和新能源利用有关研究工作,及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计划制定。建议开展《智慧能源管控升级专项行动计划》,对现有自治区内的钢铁、有色等高耗能行业能源管控中心进行一次全覆盖升级行动。

第五节  健全财税政策

为使金属新材料产业成为广西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政府应健全相应的财税支持体系,使之不但响应金属新材料产业的行业需求,而且契合广西产业经济的现实诉求,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完善税收激励机制。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建立“飞地”项目税收利益分享机制,选择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重点钢铁企业,落实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退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属新材料产业企业按规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创新的政策。金属新材料产业企业按规定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所涉及的股权转让、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等方面,按规定落实所得税、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等相关优惠。

二是构建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财税政策体系。支持金属新材料生产企业的废钢加工利用项目,按规定对符合规定的废钢准入企业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与服务增值税即征即退和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引导废钢资源适度向电炉企业倾斜,构建金属新材料全产业链财税政策体系。

第六节  创新金融政策

为加快推进广西向国际水准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迈进,紧扣战略性新兴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金融紧密结合,提高制造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精准发力,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发展体系,推动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进群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

一是增强创新金融支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由政府搭台和引导,省内行业先进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社会各界资本共同参与,以市场化基金投资运作模式,对钢铁行业进行整合、再造。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完善退出机制,在股权质押、产权流转、风险防控等方面先行先试。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自治区人民政府完善产能置换指标市场化交易平台,鼓励各类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各类可投资钢铁产业的投资基金、科创基金,支持钢铁行业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高技术企业项目,支持钢铁企业并购、新业态的运作。

三是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重组钢铁企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发展壮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效企业和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停止新增授信和续贷,平稳有序退出信贷。

四是充分利用交易平台。发挥中国—东盟(百色)铝产品仓储交易中心的交易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发挥期货等在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等作用,在广西形成以交易为驱动的金属新材料“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的产业链金融环境。

第七节  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坚持创新在自治区金属新材料产业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企业主体、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及协同创新,积极创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高自治区金属材料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钢铁、有色行业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并对获得国家新认定的重大创新平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给予奖励支持。

二是积极营造创新生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充分利用产业链创新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的研发投入机制。积极拓展创新投入的社会化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创新风险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金属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搭建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转移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精准、高校、专业服务,加快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激励企业以创新为驱动,真正实现动能转换。


附  件


1.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规划产业布局图




2. 广西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结构树图

(1)钢铁产业链结构树图

2铝产业链结构

3铜产业链结构